
針對特低滲-致密油藏流體賦存及滲流機理復雜、裂縫竄流預測精度低、縫網優化調控難度大等技術難題,攻關形成了特低滲-致密油藏復雜縫網有效開發關鍵技術,支撐了我國特低滲-致密油藏的規模效益開發。發明了致密巖心滲吸排驅及注劑吞吐可視化監測實驗裝置,提出了多尺度裂縫-孔隙介質滲吸排驅數學模型及微觀滲流模擬技術,揭示了微尺度流體流動、驅替-滲吸及剩余油動用機理,剩余油識別率達2μm。研發了天然裂縫-人工壓裂縫-基質耦合的特低滲-致密油藏三維地質建模技術,建立了嵌入式離散裂縫-水平井耦合非線性滲流數學模型及模擬技術,實現了裂縫竄流精準預測的理論突破,竄流預測精度由75%提高至90%??紤]縫控儲量最大和均衡有效動用為多目標函數,研發了特低滲-致密油藏“井網-縫網-排采制度”協同優化技術,形成了多場重構驅滲結合的全生命周期開發技術政策,縫控儲量提高50%,單井EUR提高30%。
圖1 致密油藏滲吸排驅采油微尺度模擬示意圖
圖2 特低滲致密油藏多場重構驅滲結合效益開發示意圖
該成果可推動特低滲-致密油藏多尺度離散-連續介質耦合滲流理論的創新發展,對于我國鄂爾多斯、準噶爾、松遼、渤海灣等盆地以及北美、中東等地區的特低滲-致密砂礫巖/頁巖油資源具有極大應用潛力,可用于油藏非均質性描述、原油賦存狀態及孔隙結構表征、多尺度流動規律分析、裂縫竄流預警及壓裂竄擾治理、開發方案設計、轉變開發方式參數優化、提高采收率措施決策等。
以特低滲-致密油藏為代表的復雜介質油藏資源量豐富(超過230億噸),提高采收率潛力巨大,是我國未來原油保持2億噸穩產的重大接替領域。然而,天然裂縫、壓裂縫與微納米孔喉廣泛發育的特低滲-致密油藏非均質性極強,尺度差異巨大,多尺度滲流機理復雜,裂縫竄流嚴重,采收率普遍低于15%。本成果創新形成了特低滲-致密油藏復雜縫網有效開發關鍵技術,可用于認識油藏跨尺度滲流規律、推動“壓-燜-排-采”開發和多場重構驅滲結合提高采收率實踐,有效支撐我國特低滲-致密油藏的綠色智能開發。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具有自主知識產權。
圖3 發明專利證書、軟件著作權證書、獲獎證書
合作開發、技術服務和咨詢、技術轉讓、技術許可。
王代剛,男,博士,副研究員(副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石油大學(北京)青年拔尖人才,提高采收率所副所長。2017年獲北京大學石油地質學及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油氣田開發工程博士學位,美國普渡大學訪問學者。主要從事復雜介質油氣藏提高采收率基礎滲流理論與應用方面的研究工作。近年來,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項(面上項目、青年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1項、中石油科技創新基金2項、中國博士后基金2項(特別資助及面上項目)、校青年拔尖人才基金1項以及油田公司技術攻關項目十余項,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企業聯合基金、油氣重大科技專項、中石油前瞻性基礎性科技專項等項目,第一完成人獲省部級技術發明一等獎1項,還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二等獎2項。在科學通報、中國科學、Energy、Fuel、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Journal of Petroleum Science and Engineering等高水平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60余篇,申請及授權發明專利22項(第一完成人15項),登記軟件著作權4項,出版學術專著3部。獲聘為北京大學天然氣水合物國際研究中心客座教授,以及國際SCI期刊《Frontiers in Earth Science》編委和國內期刊《Petroleum Science》、《天然氣工業》青年編委,擔任中國石油學會、美國SPE協會和AGU學會會員及國際InterPore分會場主席。
宋考平,男,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石大學者”領軍學者,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第十屆學術委員會副主任,長期從事油田開發理論研究、科技攻關和工程實踐,SPE會員、中國石油學會會員。1983年畢業于大慶石油學院油氣田開發工程專業,1998年獲該專業博士學位。任十三五國家重大專項“高含水油田提高采收率新技術”項目副組長,以第一完成人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驅油相自擴大波及體積提高采收率新方法”。先后主持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科技攻關、國家重大專項專題等課題15項,主持完成油田科技攻關課題和工程設計近百項,研究成果獲國家科技獎4項,其中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排名第1),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分別排名第一和第三),是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大慶油田高含水后期4000萬噸以上持續穩產高效勘探開發技術”的主要貢獻者(集體獎,第三完成單位排名第2);獲黑龍江省省長特別獎1項(排名第一),獲省部級科技特等、一等獎6項;獲授權發明專利63件;發表論著139篇部(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54篇部,SCI、EI收錄106篇次),出版專著和教材4部,培養博士生30余名。與大慶、吉林、遼河等東部老油田緊密結合,多項成果得到推廣應用,曾獲大慶油田科技進步一等獎5項。是孫越崎能源大獎獲得者,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

聯系方式
成果完成人(團隊):
王老師 18310865935
宋老師 13804653506
科學技術處(技術轉移中心):
譚老師 010-89733055
發布者:cubeoil,轉轉請注明出處:http://www.gangbaowang.cn/archives/91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