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海深地及復雜儲層是油氣勘探開發的重點研究目標,尤其是非常規儲層有效性分析評價是研究有效儲層的主要手段。本技術針對非常規等復雜儲層,包括復雜巖性、復雜孔隙結構以及低滲、高滲、致密儲層等,提出了一套基于巖石物理和測井數據的儲層有效性評價技術和思路,形成了基于數字巖心計算巖石物理儲層傳輸特性分析方法、數值模擬方法,以及基于測井成像儲層縫洞井周分布識別方法、儲層流體特性識別方法、巖石物理實驗分析和處理方法等。該成果在四川、新疆等地進行了現場應用,有效提高了儲層評價精度,對氣層的識別率可達90%以上,有望為深海、深地及復雜儲層識別及流體評價提供關鍵支撐。相關研究成果已經授權發明專利3項,登記軟件著作權1項。
圖1 復雜儲層測井識別及微觀有效性分析圖
本成果可以用于深海、深地、非常規等復雜儲層的識別與評價。首先,可以有效獲取復雜儲層的微觀物理傳輸特性,開發適用的地球物理評價模型;其次,綜合利用多種測井成像數據,對井旁不同探測范圍的儲集體發育特征進行分析;同時,可以判斷井旁20-35米范圍內的裂縫和溶洞發育狀態,分析地下井周地質工程特性,評價酸化、壓裂等措施對儲層的改造效果;此外,可以結合巖石微觀物理傳輸特性和不同探測深度測井成像成果,開展儲層識別和評價,確定復雜儲層流體性質,明確井周油氣等資源的分布規律。
深層、超深層以及非常規等復雜儲層已成我國油氣勘探的重點領域,油氣資源當量高達671億噸。本成果不僅可以促進深層、超深層以及非常規等復雜天然氣、輕質油與凝析油等儲層勘探與開發,同時可以深化和加強非烴氣資源(如氫氣)儲層評價。而且,基于2060年碳中和愿景,我國每年CCS/CCUS碳封存量為5億~26億噸,利用本成果可以對二氧化碳地下存儲狀態檢測,有望成為碳封存監測的有力工具。此外,復雜儲層的特點決定了井周裂縫區的探測以及致密儲層壓裂效果評價是目前亟需的測井技術,本成果有望成為解決該領域難題的創新性方法。綜上,該成果在非常規、復雜油氣有效儲層預測、識別和評價以及其他固態、液態資源勘探開發領域等,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已授權發明專利及登記軟著。
圖2 授權專利及登記軟著
合作開發、技術服務和咨詢、技術轉讓、技術許可。
岳文正,教授/博導。研究方向:陣列聲波測井聲反射處理成像、非常規儲層流體特性識別、數字巖心巖石物理仿真、測井資料處理與分析等。承擔了相關領域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國家863計劃、油氣重大專項等研究任務,合作出版中英文2部專著。兼任北京石油學會測井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能源行業地熱能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專家、《測井技術》編委等,曾兼任《石油科學通報》青年編委。

聯系方式
成果完成人(團隊):
岳老師 13718761515
科學技術處(技術轉移中心):
譚老師 010-89733055
發布者:cubeoil,轉轉請注明出處:http://www.gangbaowang.cn/archives/91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