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油氣地質-工程一體化理論與技術團隊,秉承“中國問題、國際視野”的思路,以系統思維和系統工程方法論為指導,針對非常規油氣規模效益開發和綠色智能發展的迫切需求和關鍵問題,主攻機理、算法、材料和測量四個方向的相關研究、開發、應用和推廣工作,致力于原創性理論方法和自主核心關鍵技術攻關,以“開放、務實、合作、共享”的精神與校內校外、行業內外、海內海外開展廣泛合作。團隊現有教授/研究員、正高/副高級工程師、副教授/副研究員、博士后、博士生和碩士生100多人,主要成員簡介如下:

賈文峰,博士/博士后,副研究員,碩士生/博士生導師。博士畢業于中國科學院化學所。主要從事膠體界面化學、油田化學與工程、壓裂提采一體化技術研究。主持或參與完成國家專項、中石化科技部等項目25項,在SPE Journal、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等學術期刊發表論文40余篇,授權發明專利30余件,獲得省部級3項、局級獎勵3項,編寫企業標準10項,是Petroleum Science、Energy&Fuels、The 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Nanotechnology Reviews、化學研究與應用、硅酸鹽學報等雜志審稿人,是《新疆石油天然氣》、《油氣地質與采收率》雜志青年編委。
賈趵,副研究員、博士生導師,2020年入選學校優秀青年學者培育計劃。博士畢業于美國堪薩斯大學(University of Kansas),獲Frank Bowdish Outstanding Ph.D. Award。曾于美國北達科他大學(University of North Dakota)石油工程系擔任助理教授、博士生導師;于美國能源與環境研究中心(Energy &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enter)擔任二級油藏工程師。研究方向為非常規油氣田開發,包括氣驅提采與碳埋存、超低滲流動實驗與模擬、地質工程一體化高效開發等。以第一作者身份在SPE J、 SPEREE、 Fuel等期刊發表論文20余篇,擔任多個SCI期刊青年編委、編輯和審稿人工作。
張鵬偉,講師。2017獲清華大學博士學位(清華大學優秀博士論文),普林斯頓大學聯合培養博士;2017-2019年就職于斯倫貝謝,擔任地質力學工程師,2019年入職北京交通大學。發表期刊論文20余篇,其中一作SCI、EI論文15篇,單篇最高他引160余次;授權第一發明人專利、軟件著作權3項,參編中國環境學會團體標準1部;主持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課題7項,作為骨干參加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2項。主要研究方向為:巖土體多尺度滲流及多場耦合計算、能源巖土工程。擔任中國土木工程學會土力學及巖土工程分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委員、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極地巖土力學與工程專業委員會委員,《Deep Undergroun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Geohazard Mechanics》等期刊青年編委。
李曹雄,博士后。博士畢業于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工程力學專業,郭永懷獎學金、國家獎學金、全國“工程碩士實習實踐優秀成果”獲得者。曾在沙特國王科技大學(KAUST)從事博士后研究。2020年1月至今在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做優秀學科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為儲層微觀滲流、流-固多場應力耦合。主持國自然青年基金1項,中國博后特別資助基金(站中)1項,中國博后面上基金1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子專題1項。獲北京市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以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在SPE J.等國內外知名期刊上發表SCI論文十余篇,授權中國發明專利十余項,美國發明專利1項。國際期刊AGER青年編委, JPSE, JNGSE, Energy & Fuels, Fractals等國際期刊審稿人。
Michelle Tiong(張敏),馬來西亞籍,2022年7月至今在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做優秀學科博士后,曾在中國科學院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做訪問學者。博士畢業于澳大利亞科廷大學(Curtin University),石油工程專業,博士期間為馬來西亞政府全額獎學金獲得者,主要研究方向為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納米材料應用、水泥礦化等。中國石油大學(北京)首位主持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外籍學者項目的科研人員,同時主持??蒲袉踊痦椖?,《功能性納米顆粒提高原油采收率和井筒完整性關鍵技術與應用》獲2023年中國發明協會創業創新二等獎。以第一作者發表數篇SCI論文,擔任JPSE,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等國際期刊審稿人。
發布者:cubeoil,轉轉請注明出處:http://www.gangbaowang.cn/archives/85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