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我國現有油氣地質評價技術中儲層含油氣性難以定量評價的問題,形成了一套以分別研究巖石物理相、界面勢能和烴源巖對含油氣性的控制作用為基礎,進而建立巖石物理相控油氣指數、界面勢能控油氣指數和烴源巖控油氣指數,形成了以巖石物理相控油氣指數、界面勢能控油氣指數和烴源巖控油氣指數耦合(相—勢—源耦合)定量評價儲層含油氣性的技術。該技術可對儲層成藏概率、含油飽和度和油氣產能進行精確地定量預測。
該定量評價技術已在我國西部、中部和東部的多個含油氣盆地得到了成功應用,降低了勘探風險,提高了油氣鉆探的成功率,在我國油氣地質評價和勘探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可以用于復雜油氣地質勘探,包括常規油氣有利區的預測,有利鉆探目標的優選。針對的用戶及合作對象主要為高校、各級從事油氣勘探的國有企業、從事油氣勘探的油田公司和私企。
此技術的應用領域主要涉及油氣勘探領域,特別是在有利目標優選中具有重要意義。社會效益體現在降低了油氣勘探評價過程中的時間成本和人力成本。通過簡化評價方法,提高了評估的效率和準確性,有助于更快地發現潛在的油氣資源,促進了油氣產業的發展。未來應用前景顯示了該技術在石油勘探領域的重要性。隨著對能源資源需求的增長,對油氣勘探技術的需求也在增加。因此,這種相—勢—源耦合定量預測和優選高產目標評價方法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在提高勘探效率和降低成本方面有著重要作用。
成果為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單獨持有,已授權專利5項。
圖 發明專利證書
技術服務和咨詢。
龐雄奇,1961年8月生,男,湖北崇陽縣人。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教授、博導。先后在江漢石油學院、大慶石油學院、中國地質大學獲油氣地質與勘探專業學士、碩士、博士學位。1985-1996年在大慶石油學院任講師,副教授,教授。1997年至今在中國石油大學(北京)任職,先后擔任過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盆地中心主任、教育部油氣成藏實驗室主任,學校副校長?,F任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石油學會理事和石油地質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地質學理事和非常規油氣專業委員會副主任,科技部國家863項目油氣領域主題評審專家兼召集人。
姜福杰,男,漢族,1979年12月生,黑龍江蘭西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現任地球科學學院黨委書記。美國石油地質家協會(AAPG)會員、中國地質學會會員、中國石油學會會員。2002年本科畢業于大慶石油學院,2005、2008年畢業于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分獲碩士和博士學位,博士畢業后留校任教。2008.09-2010.01在新疆大學參加援疆工作(中組部第六批援疆干部)。
龐宏, 男 ,1982年1月生于湖北省咸寧市崇陽縣。2000年至2004年就讀于武漢科技大學獲學士學位;2004年至2007年就讀于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獲碩士學位;2007年至2011年就讀于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獲博士學位;2009年至2010年赴澳洲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院石油資源部聯合培養;2012年至2014年于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4年至今,在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領域:油氣藏形成機理與分布規律;含油氣盆地分析與資源評價。郵箱 :panghong19820107@126.com
發布者:cubeoil,轉轉請注明出處:http://www.gangbaowang.cn/archives/88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