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中海油研究總院總工程師、中國石油學會會士李中作主旨演講
11月5日,第七屆虹橋國際經濟論壇“新型儲能驅動未來能源變革”分論壇在國家會展中心(上海)舉辦。
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中海油研究總院總工程師、中國石油學會會士李中在主旨演講中介紹了深海二氧化碳水合物固化封存的技術進展。他表示,目前全球共有65個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商業化項目,大都集中在陸上,海上項目屈指可數。但海上二氧化碳地質封存潛力巨大,亟待開展研究。
我國海上CCUS項目啟動較晚,2023年6月1日,國內首個海上百萬噸級二氧化碳封存示范項目在中國海油恩平15-1平臺投用。李中稱,低溫下二氧化碳比甲烷更容易生成水合物,是海洋CCUS技術方向之一。1立方米水合物可儲存近180方甲烷,水合物法儲運天然氣得到研究者長期重視,可支持海上天然氣水合物試采和商業開采、海上伴生氣回收、南海深遠海氣田開發以及極地海上天然氣開發。水合物海底封存是實現深水碳捕集和封存的主要選擇,具有地質條件適用范圍廣、封存潛力巨大、固化速度快三大優勢。
李中介紹,今年初中海油在我國南海成功發現了一個超深水超淺層大型氣田,鉆探結果表明該氣田具有上覆水合物層和下伏淺層氣共存的顯著特征。該氣田水合物蓋層的良好圈閉作用,為海洋二氧化碳水合物多相態封存發展提供了一條新思路。相關實驗已取得有效形成二氧化碳水合物蓋層的方法,顯著提高了二氧化碳置換開發天然氣水合物的開采效率,同時實現了二氧化碳封存目標。
李中認為,深遠海風光潮汐溫差能資源豐富,源地儲能、就地消納服務深遠海海洋資源勘探開發活動是未來深遠海新能源發展的必然趨勢。深遠海碳利用、碳封存、甲烷蒸汽重整制氫、電解水制氫也必然是未來綠電消納、儲能重要場景。
本屆虹橋國際經濟論壇“新型儲能驅動未來能源變革”分論壇由商務部主辦,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澎湃新聞承辦。論壇匯聚了來自政府機構、國內外學術界、產業界的高級別代表和專家,共同探討新型儲能領域的未來發展,為全球能源的未來描繪出更加清晰的藍圖,為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貢獻智慧和力量。
自成為虹橋國際經濟論壇的媒體合作伙伴以來,澎湃新聞一直深度參與其新聞宣傳與分論壇承辦工作。10月15日,作為第七屆虹橋國際經濟論壇預熱活動的重要環節之一,澎湃新聞主辦了第七屆虹橋論壇“新型儲能驅動未來能源變革”分論壇的前瞻沙龍,邀請相關機構代表、專家學者、企業代表等,共同探討中國新能源與儲能產業的國際化進程,分享成功經驗,展望未來趨勢,促進國際合作與交流。11月5日,澎湃新聞承辦“新型儲能驅動未來能源變革”分論壇,并對分論壇進行全程圖文直播,助力提升論壇的認知度和影響力,向世界傳遞“虹橋聲音”。
澎湃新聞記者 楊漾
發布者:cubeoil,轉轉請注明出處:http://www.gangbaowang.cn/archives/96317